“他来了,他来了,他挎着小药箱又来了!”大同村的孩子们时不时就在嘴里这么嘻嘻哈哈的唱着。
原来,是看见“村医阿伯”李培生了。
【是村医,也是村民】
一副口罩,一个医药箱,一件发黄的白大褂,村医李培生就这样在大同村的曲折小路上来来回回走了10多个年头。“具体多久我也记不太清楚了,只知道好多年了,走过的路都可以绕芦山十好几圈了吧。”村头村尾、田间地头,到处都有李培生的影子,走村串户帮群众看诊、捎药,教乡亲们卫生健康知识,这样的活儿李培生早已经是驾轻就熟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后,本着一名职业医生的专业性和敏感性,李培生趁着入户看诊的空档,早早就开始了防疫宣传,随着防疫任务的不断加重,李培生进村的频率越来越高,从早到晚、风里雨里都能听见他匆忙的脚步声。
“能多做一点是一点,能多分担点就分担点,在这个特殊时期,村医还是有优势的。”的确,在大同村土生土长的李培生,在大家伙儿眼中,不仅仅是一名村医,更是孩子们眼中的“阿伯”,和大人们从小一块儿在泥巴坑里玩儿到大的“发小”,再熟悉不过了。人员排查、群众劝导,只要有他出马,基本没什么搞不定的。“再不回去,我的针就要来喽。”“聚嘛,说了不听小心明天就把你逮来关起。”“要想多喝两年酒,家里蹲起不要走。”类似这种“恐吓”的话却活像一剂“神丹妙药”,乡亲们都甚是买账,规规矩矩当起了“家里蹲”。
【是村医,也是病人】
殊不知,每天走村入户、忙忙碌碌的村医李培生却是一个“医者不自医”的病人。去年,李培生不幸罹患肺癌,为了阻止癌细胞扩散,不得不做了肺部部分切除手术。出院后,本应谨遵医嘱在家恢复调养的李培生却怎么也坐不住了,没多久就回到了岗位上,“天天闲在家里待得难受啊,上班东走走、西走走活动活动,说不定我还恢复的快一点呢。”
然而,疫情防控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,更需要强大的精力,这对大病还未痊愈的李培生来讲,是一项挑战,更是一场拿健康做赌注的“冒险”。由于身体原因,在开展防疫工作时,他经常会感到无力和疲倦,人们时不时就会看见他靠在墙角或倚着柱子的样子。即使没有人会苛责一个“病人”,但倔强的李培生依旧咬牙坚持着,拖着病弱的身体一天一天“扛”了过来。“没什么好说的,我是这个村的村医,这些都应该。”
【是村医,也是父亲】
都说一子一女方为好,李培生确实把这个“好”字给凑齐了,自己又开了个小诊所,生活不说富裕但也算美满。然而,为了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,李培生索性关掉了小诊所,与同是医护人员的妻子,一个战斗在大同村,一个守卫在大板村,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夫妻防疫线。
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,看到父亲奋不顾身的样子,还在上学的女儿难免担忧心痛,“爸,我就只有你一个爸爸啊,你要是倒了,这个家还怎么办!你做的已经够多了,剩下的交给其他人做不行吗?”一向都是“女儿奴”的李培生,这次却“阳奉阴违”了,嘴上跟女儿说着“好好好”,转过身却说着“让我来”。
转眼已是农历正月十三,这个“年”马上就要过完了,可是李培生一家还一次也没团圆过,“都别回来啊!回来就只能给家里添乱,好好把自己管好就行了。”和待在异地的儿女通电话,李培生总是嘴硬让他们别回家,其实心里对一双儿女的思念却“根本停不下来”。“现在疫情这么厉害,来来回回都有风险,回来了又不放心我,还不如不回来清净。”
“老李,现在每天这么多戴口罩的,你不说话,不摘口罩,我都差点儿没认出来你。”的确,不脱口罩也许你不知道他是谁,但是你一定知道他是为了谁。
而在疫情防控第一线,“李培生”,又何止一个呢?(芦山县委组织部 供稿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