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,在大灾大难中尤为引人关切、特别牵动人心。今天,我们就通过一串数字,来“数”说一下太平镇大河村党支部书记何培友,在抗击“6·1”芦山地震中的“勇”与“谋”。
7公里,14户28人:地震突袭,马桑坪(大河村地名)断道,14户28名留守老人被困,余震、滑坡仍在发生。马桑坪告急,救援刻不容缓!顾不上独自在家老父亲的安危,何培友第一时间徒步朝马桑坪奔去,7公里的艰险山路,40岁的何培友仅用了30分钟。“何书记,我就知道你会来的,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。”受困老人看到何培友到来,拉住他的手激动地落泪。何培友带领赶到的党员和民兵,手搀背驮及时将受困老人全部安全转移。在基本完成群众转移后,何培友继续忙着召开会议、安抚群众,虽然父亲被安全转移到了安置点,但他却没来得及去看望父亲一眼。
凌晨1点:6月2日深夜,全县第一个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在大河村成立了,何培友汇集到安置点的本村党员和驰援力量统筹编组,设置抢险救援、生活保障、疫情防控、监测排查等7个小分队,一张坚强有力的组织网迅速铺开,带领群众奋起自救。在开展本村救灾的同时,何培友还调集党员先锋队、民兵突击队和青年志愿队增援周边受灾较重的区域。“越是在急难险重的时刻、人多事杂的地方,越需要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高效统筹,才能不打乱仗、打好硬仗!”何培友坚定地说道。
何培友在安置点帐篷安排救灾工作
2小时,12处清障:“何书记,我们村10多处道路垮塌,外面的救援机具到不了,咋办哦!”何培友斩钉截铁地说,“道路是‘生命线’,我们不能干坐着等,这样,我去调配村集体的挖掘机和装载机,你们去村里的砂石厂借设备,动员村民一起上,先把路挖通。”简短安排后,何培友立即赶赴垮塌处调度指挥,争分夺秒清理路障,迅速打开“生命通道”,有力保障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进入震中。
28个半小时,1人1餐:“何书记,你快来,这边来了一车救灾物资。”“哎,来了。”何培友沙哑着声音答应着。“何书记,这些群众非要回家,拦都拦不住呀!”“来了,来了,我来跟他们说。”就这样,何书记的身影一直穿梭在群众中间,协调物资、搭建帐篷、安抚群众......连续高强度工作28个半小时,看着自己拿着碗筷发抖的手,何培友自嘲道:“终于吃上第一口饭了,激动的手都不听使唤咯。”
何培友带领党员志愿者查看受灾群众房屋受损情况
2天1夜,70多公里:“何书记,这两天就没看你歇过,脚都跛起了,还吃得消不?”一位村民关切地问道。“没事,别忘了我当过兵哟!”何培友动了动脚踝,这才发现袜子都被磨出的鲜血浸红了。他自豪地说:“这一点也不亚于部队的负重训练啊!”2天1夜,不眠不休,马不停蹄地奔波70多公里,在何培友的带领下,救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。
100个电话,690户人家:大河村山高路远,夜间寒凉风急。全村690户,大部分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,急需棉被衣物和食品药品。“必须赶快寻求增援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想罢,何培友拿出了电话,挨个儿翻起了通讯录......“苟伯,您岁数大了,山里夜间凉,小心别感冒了,给您多加一床毛毯哈!”“陈叔,再来盒方便面吧,待会儿还要麻烦您给救援队带带路,不吃饱哪有力气啊!”何培友暖心提醒着大家,可大伙儿都不知道这次“加餐”,是他连续打了100多个电话争取来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