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皮肤黝黑,憨厚老实,脸上总是挂着一丝微笑,一身朴素着装下散发着泥土气息的‘傻大个儿’……”记者20日从雅安市芦山县委组织部获悉,芦山县优秀返乡农民工、龙门镇红星村村民张元超,现在是一家占地300余亩、年产值700余万元的家庭农场负责人。10余年来,他初心不改,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。如今,他已是家人心中的顶梁柱、群众口中的领头人、村党组织重点培育的接班人。
据介绍,2006年以前,张元超辗转于沈阳、成都等地打工谋生,当过送货员、做过切割工,辛苦忙活一整年,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。
张元超说:“那时,我最盼的就是回家,最怕的就是过节。”面对背井离乡的孤独和家乡亲人的期盼,张元超多次萌生过返乡的念头,但当时的他一没技术、二没本钱,返乡谋生成为难题。
2007年春节期间,村组干部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。在了解到雅安养鸭市场竞争小、需求大,党委政府还能在鸭苗和技术培训方面提供支持等后,张元超返乡创业的希望一下被点亮,当年便决定留在家乡创办养鸭场。最终,他成功流转了6亩土地,将养鸭场建了起来。初期,考虑到张元超缺乏经验,村党支部书记主动牵线搭桥,帮他和当地一位养鸭专家结成“发展联盟”。技术成熟后,张元超便开始自立门户,没过几年,他就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创业新星和邻里口中的“张万元”。
但是,2013年发生的“4•20”芦山强烈地震,让张元超苦心经营多年的养鸭场遭受了“灭顶之灾”。当时,占地10余亩的鸭舍全部倒塌,存栏的数万只鸭子跑的跑、死的死,幸存的百余只病鸭也按照当时灾区的防疫要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。他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,自己瞬间债台高筑,张元超彻底心灰意冷。
就在张元超准备再次外出打工偿还债务时,龙门镇党委政府及时送来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,并鼓励他重振士气、再次出发。村组干部也“第一时间”雪中送炭,帮助他重建厂房、申请贷款、拓宽销路,不到两年时间,鸭场起死回生、转亏为盈。
据介绍,随着养鸭数量的不断增加,张元超又遇到了新的难题,每天成堆的鸭粪不知该如何处理。正当犯难的时候,他听说政府正大力优化政策引进产业项目,号召和鼓励有条件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种植业,并且将在技术、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。于是,张元超便将鸭场附近的土地流转过来,种植了50亩葡萄、240亩猕猴桃,按照“禽—沼—果(菜)”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,建立起“好农夫”家庭农场,率先在全县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。养鸭产生的粪便瞬间“变废为宝”,成为了难得的有机肥料,达到了“污染零排放、有机肥还田”的综合效应。葡萄园采用“观光+品尝+销售”为一体的经营模式,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客人进园观光、采摘,投产当年就收入30多万元,整个农场年产值达700万元,较之地震前翻了几番,当初的“张万元”也成功变为了“张百万”。
2015年,按照“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,将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”的工作思路,村党支部积极将张元超发展成了中国体彩票app官方下载党员,后来又因群众的信任,他被选举成为村委委员。
“自己生活的村还是省定贫困村,身边的邻居有很多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,自己身为党员,也有一定能力,应该贡献点力量!”张元超介绍,自己做了个计划:通过从群众那里流转过来的300余亩土地,每年可以稳定为200余户群众提供固定收益;“好农夫”家庭农场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,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;自己租赁了村级50余亩猕猴桃,年均为村集体增收4.5万元;为了帮助本村贫困户提前脱贫,并承诺每卖出一箱猕猴桃,便捐献0.5元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,预计每年捐献资金可近万元;通过提供免费技术培训,能够指导更多群众积极开展猕猴桃、葡萄等种植。
张元超常说:“感恩是一种情怀,更是一种品德和态度。”如今,在张元超种养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及村“两委”干部的带动下,全村群众累计发展核桃产业1300余亩、猕猴桃产业近300亩、生姜产业150余亩、淡水鱼养殖30余亩、大棚蔬菜20余亩,而红星村也在2017年提前完成了脱贫任务。
“今后,我将继续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,并以亲身经历动员更多群众返乡创业、建设家乡。”张元超表示。
|